历史上关于相思的典故有以下几个:
红豆寄相思
相传古代有一对夫妇,丈夫出征,战死在边塞。妻子因思念夫君,朝夕倚于门前树下恸哭。泪水流干了,眼里流出了血,血泪染红了树根,于是结出了这凝聚着无限爱意的相思红豆。红豆芳名远播,得益于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四言绝句《相思》。
韩凭夫妇化生相思树
相传为战国宋康王的舍人韩凭和他的妻子何氏所化生。据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载,宋康王舍人韩凭妻何氏貌美,康王夺之,并囚凭。凭自杀,何投台而死,遗书愿以尸骨赐凭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两坟相望。不久,二冢之端各生大梓木,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常栖树上,交颈悲鸣。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
闽越国男子与妻子的相思
相传汉代闽越国有一男子被强征戍边,其妻终日望归。后同去者归,惟其夫未返,妻念更切,终日立于村前道口树下,朝盼暮望,哭断柔肠,泣血而死。树上忽结荚果,其籽半红半黑,晶莹鲜艳,人们视为贞妻挚妇的血泪凝成,称为“红豆”,又叫“相思子”。
鸿雁传书
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讲述了苏武被困匈奴期间,通过鸿雁传递书信,最终得以回归汉朝的故事。鸿雁成为后来人们表达思念、传递信息的重要象征。
李白的《三五七言》
其中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这种通过描写地理环境表达思念的手法,被后人广泛运用。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其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这种通过梦境、回忆等手法表达思念,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作品中。
这些典故都表达了人们对相思之情的珍视和赞美,通过不同的故事和象征手法,流传千古,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