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学而篇的一些疑问,以下是一些解答:
学而时习之,为什么会高兴?
这里的“时习”一说是复习,一说是实践。其实学习只有复习才能有获得感,每一次的重复都有不同的体验,喜悦之情自然而然发生。另外学习了知识通过实践能够增强自己的认知也有成就感。
有朋自远方来,为什么那么快乐?
朋友自远方来不仅仅是多日未见的思念之情,不仅仅是想叙叙旧的人之常情。还有一个重要的提示是“远方”,从远方来必然得到了不少见闻,会有和本地不同的风俗、文化,这样就不会少见多怪,从另一个方面达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目的。所以达到了学习新知的快乐。
别人不知道你不恼怒为什么就是君子了?
这里面就牵涉了人生追求与人生目的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很多人一生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不知是否来过这个世界。中国讲究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所以留下好名声便是人生的价值追求,追求出名也是某些人的目的,只是应该有度。求知的快乐是孔子一生的追求,孔子自我评价:“废寝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孝悌为什么是“仁”的根本?
孝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征,它解决的是人最后的尊严问题。人出生意味着希望,吃喝拉撒不嫌弃。孝悌是“仁”的根本,因为孝是家庭伦理的基础,体现了对长辈和同辈的尊重和关爱,进而扩展到对社会和他人的仁爱之心。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言,可谓好学也矣
孔子讲,君子吃饭不要追求饱足,居住也不要追求安适,勤敏的做事,谨慎的说话,接近有道之人去辨明是非,这就是好学了。这句话强调的是君子应有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方式,不追求物质享受,注重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不愠”这个问题很重要。“怨天尤人”这四个字我们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艰难困苦,遭遇了打击,就骂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这是一般人的心里。严重的连对天都怨。而“愠”就包括了“怨天尤人”。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着怨天尤人的念头。
这些解答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论语》学而篇中的内容。如果有更多疑问,建议进一步研读相关文献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