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即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其来历有多种说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年兽传说
传说在远古时期,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形貌挣疗,生性凶残,每到除夕夜就会出来伤害人畜。为了躲避“年”兽,人们会在这一天晚上提前做好晚饭,躲在屋里吃年夜饭,饭后守夜,以驱赶“年”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巨响,于是家家户户在门口贴上红春联,燃起火光,敲锣打鼓,以此来驱赶“年”兽。这些习俗逐渐演变成了春节的庆祝活动。
岁首祈年祭祀
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的习俗。早在尧舜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过年的习俗,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殷商时期,年头岁尾会举行祭神祭祖活动。到了周朝,有了迎春的仪式和庆祝活动。《诗经》中就有关于年终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记载。
历法演变
在汉武帝之前,人们还没有规定一个固定的纪年法。夏朝以孟春正月为元,商朝则以农历十二月的初一为元旦。不过在汉武帝后,正月初一被正式确定为岁首,春节成为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年”字的含义
“年”字的本意为“谷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综合以上说法,正月初一作为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其来历与古代人们对年兽的驱赶、岁首祈年祭祀、历法的演变以及“年”字含义的演变密切相关。这些习俗和传统经过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