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得咎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òng zhé dé jiù,意思是 动不动就受到指责或处分,形容处境困难,常被人无理指责。这个成语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进学解》,其中有“跋前踬后,动辄得咎”的表述,形容做事进退两难,动不动就会招致罪过,受到处分。
在现实生活中,"动辄得咎"可以用来描述以下几种处境:
职场环境:
在一个专制或高压的工作环境中,员工可能因为一些小错误或无意的言行而频繁受到上级的指责和处分。
政治环境:
在专制政府的统治下,人民可能因为言论或行为而动辄得咎,毫无自由可言。
人际关系:
在与他人相处时,如果一个人性格较为敏感或容易受伤,可能会在一些小事上频繁受到指责和误解。
家庭生活:
在一些家庭中,如果某个家庭成员的行为不当,可能会导致其他家庭成员的频繁指责和不满。
这个成语不仅描绘了个人遭遇的困境,也反映了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通过使用“动辄得咎”这个成语,可以更深刻地反思和描述这些处境中的种种无奈和困境。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