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是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他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贫苦。孔子自幼勤奋好学,对周礼兴趣浓厚,常以演练礼仪为乐。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打破了贵族对知识的垄断,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主张恢复周礼,提出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他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长达近14年,虽历经坎坷,但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晚年的孔子也遭遇多重打击,但他化悲愤为力量,仍致力于教育和文化传承,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被后人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