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于1993年所写的一篇记人传记型文章。这篇文章以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和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和爱国者——邓稼先。
写作背景
时间背景
文章写于1993年,正值邓稼先逝世七周年。
个人情感背景
杨振宁与邓稼先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两人有着50年的深厚友谊,亲如兄弟。
邓稼先于1986年7月29日逝世,杨振宁为了缅怀好友,创作了这篇文章。
文化和社会背景
文章以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通过把邓稼先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抓住他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回忆了他为中国两弹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赞颂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文章内容
邓稼先的生平: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邓稼先的贡献:
邓稼先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工作,为中国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杨振宁的情感表达:
杨振宁在文章中表达了对邓稼先的无限悲痛和深切缅怀,通过回忆两人共同的往事和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和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
教育意义
教材收录:
《邓稼先》这篇文章被收录在2017年春季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第1课。
课文录音:
课文录音在2017新版中增设,由杨波朗读。
通过这篇文章,杨振宁不仅表达了对好友邓稼先的深切怀念,也向读者展示了一位伟大科学家的一生和他对国家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