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言“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体现了中华民族 重视道德践履与修养的优良道德传统。具体分析如下:
道德实践的主动性
孔子强调仁德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实现的目标。这种观点突破了“仁”作为天命或不可企及品质的局限,倡导每个人通过自我修养主动追求仁德。
修养与人格完善
该句隐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路径,认为个人道德修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通过“吾日三省吾身”(《论语》)的自我反省机制,个体可以在完善自身中实现仁德的外化。
对比其他选项
A选项(推崇“仁爱”原则)虽与“仁”相关,但未突出实践与修养的主动性;
C选项(倡导言行一致)和 D选项(追求精神境界)则分别侧重诚信与理想化追求,与原句强调的实践过程不完全契合。
综上,正确答案为 D. 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