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二十篇的题目及内容概述如下:
一、学而篇(第一篇)
讲述学习的重要性,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言,强调品德修养与学习的关系。
二、为政篇(第二篇)
阐述为政以德的理念,引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比喻道德的引领作用,并对比德治与刑治的差异。
三、八佾篇(第三篇)
通过"八佾舞于庭"的典故,批判礼乐崩坏的社会现象,强调礼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核心地位。
四、里仁篇(第四篇)
讨论仁德的核心内涵,提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的判断标准。
五、公冶长篇(第五篇)
评价历史人物,以"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展现孔子的公正评价标准。
六、雍也篇(第六篇)
记录孔子与弟子的言行,体现其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
七、述而篇(第七篇)
通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等语,阐释孔子的学术态度。
八、泰伯篇(第八篇)
孔子与曾子的对话,探讨理想人格与政治的关系。
九、子罕篇(第九篇)
展现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十、乡党篇(第十篇)
记录孔子的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原则。
十一、先进篇(第十一篇)
孔子对弟子的教育言论,强调"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修养方法。
十二、颜渊篇(第十二篇)
讲述颜渊的品德与为政理念,体现孔子对仁德实践的重视。
十三、子路篇(第十三篇)
孔子论述为人与为政的辩证关系,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的领导智慧。
十四、宪问篇(第十四篇)
孔子与弟子探讨修身、为政等哲学问题,展现其深邃的思考。
十五、卫灵公篇(第十五篇)
记录孔子对卫国政治的评论,体现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入世精神。
十六、季氏篇(第十六篇)
通过季氏篡权事件,批判礼乐制度的崩溃与权力滥用。
十七、阳货篇(第十七篇)
孔子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提出"恶言不出于口,恶行不立于身"的道德准则。
十八、微子篇(第十八篇)
记录微子的仁德事迹,展现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守。
十九、子张篇(第十九篇)
孔子对弟子子张的教导,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求知态度。
二十、尧曰篇(第二十篇)
记录尧的圣明治理,体现孔子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以上篇目均出自《论语》原文第一章,部分篇章如"述而篇"虽未独立成篇,但通常作为前六篇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