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的创作背景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一是作为诗歌的创作,二是作为音乐的创作。
诗歌《欢乐颂》的创作背景
作者:德国诗人席勒(Friedrich Schiller)。
创作时间:1785年。
创作场合:席勒应一对新婚夫妇的邀请参加婚宴,被现场的欢乐气氛所感染,写下了这首颂诗。
诗歌内容:这首诗表达了爱超越时代、种族、地域和国界的情感,充满了对欢乐和人类团结的赞美。
影响:席勒的这首诗后来被贝多芬谱曲,成为他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要部分,并广为流传。
音乐《欢乐颂》的创作背景
作者: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创作时间:大约1819到1824年间。
创作动机:贝多芬在创作这首音乐时,经历了人生中的许多起伏和心理挣扎,包括完全失聪的困境。他希望通过音乐表达对人类和平与团结的祈愿。
音乐结构:贝多芬的《欢乐颂》是其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包含四独立声部、合唱和乐团,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和气势辉煌。
影响:贝多芬的《欢乐颂》成为了现今欧洲联盟的盟歌和欧洲委员会会歌,也被用作罗德西亚1974-1979年国歌的旋律。
建议
文学角度:了解席勒的诗歌创作背景和影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欢乐颂》作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音乐角度:研究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历程和《第九交响曲》的结构,可以更好地欣赏《欢乐颂》作为音乐作品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