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阐述人人都有本心的句子是:“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以此为基础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心包含了对善恶的天然判断力,是道德行为的根本依据。
具体分析:
本心的内涵
孟子认为,羞恶之心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感知能力,是判断是非善恶的起点。这种本能反应是人性中善的体现,是道德修养的基础。
与“义”的关联
文章中孟子通过“鱼与熊掌”“生与义”的对比,强调当面临两难选择时,应舍生取义。这种对“义”的坚守,正是本心对道德的践行。
历史影响
孟子的性善论和本心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思想,影响后世文人对道德修养的追求。
综上,孟子通过“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揭示了人性的善性根基,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了道德哲学体系。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