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使用的最后一计,实际上是他对自己身后事的安排,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军事计谋。根据历史记载,诸葛亮在临终前给后主刘禅留下遗言,要求将他葬在定军山,并且要求用四名士兵抬着棺材向南走,直到绳子断裂为止,断绳之处即为他的埋葬之地。
具体经过如下:
1. 诸葛亮在临终前给刘禅写信,交代了自己的身后事,要求简单朴素地安葬,不修坟、不植被,只需口含7粒米,手握一枚铜钱,然后请四位将士抬着棺材向南走,绳断便葬。
2. 刘禅遵从其遗愿,挑选了四名壮汉抬着诸葛亮的棺材一路向南走。
3. 棺材中的诸葛亮身着素服,并没有什么随葬品,所以棺材并不算重。但是绑在棺材上的绳索却足足有拳头粗细,四个人在抬着棺材,行走了数日,绳索虽然有些磨损,但却没有丝毫将要断裂的痕迹。
4. 四名士兵见状,心里打起了退堂鼓,要是照这样的情形抬下去,可能还没有等绳子断开,四人就已经累死了。于是他们商量后,将诸葛亮的棺材就地掩埋。
5. 他们回去向刘禅报告后,刘禅觉得不对劲,就将他们抓起来严加拷问。由于不起皮肉之苦,四人只好招认,因此,刘禅一怒之下就将他们四人给杀了。
6. 刘禅在事后才反应过来,还没有问清楚诸葛亮的安葬之地,但此时后悔早已来不及了。
这一计实际上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谨慎,他通过这种方式不仅避免了繁琐的葬礼,还巧妙地隐藏了自己的墓地,使得后人难以寻找。这也反映了诸葛亮对身后事的深思熟虑和对未来局势的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