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通常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这种语言形式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因此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据《旧唐书·郑綮列传》记载,当时已经存在所谓“郑五歇后体”的诗歌形式。然而,歇后语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其实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例如,《战国策·楚策四》中就有“亡羊补牢,未为迟也”这样的句子,意思就是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
歇后语的本意通常是通过隐喻、对比等手法来表达的,因此它常常带有幽默、讽刺或揭示时弊的意味。歇后语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喻意歇后语,前一部分是一个比喻,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和解释;另一种是扩大意义的歇后语,通常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以达到幽默的效果。
此外,歇后语在研究过程中,还被归类为“藏词”格的一种,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有关联。有些歇后语还会利用同音字或缩脚语来表达特定的意思,例如《金瓶梅》中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
综上所述,歇后语是一种富有幽默感和形象生动的熟语,其由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最早的形式在唐代已经有所记载。它通过前后两部分的巧妙结合,既能够表达深刻的意义,又能够带来语言上的趣味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