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泪斩马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的蜀汉。诸葛亮为了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诸葛亮任命了马谡作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然而,由于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作战安排,指挥混乱,最终导致街亭失守,蜀军被迫退回汉中。诸葛亮为了严肃军法,挥泪将马谡斩首,并亲自祭奠,表现出对马谡的深深惋惜和对自己决策失误的悔恨。
故事背景
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诸葛亮任命了马谡作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街亭是蜀军运送粮草的主要道路,对于蜀军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故事经过
任命与嘱咐:
诸葛亮在出征前,再三嘱咐马谡要依山傍水安营扎寨,谨慎行事,因为街亭的得失关系到整个蜀军的成败。
违背命令: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听从王平的劝谏,执意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认为居高临下可以势如破竹。
街亭失守:
马谡的部署失误,导致魏军抓住机会,切断水源和粮道,蜀军溃败,街亭失守。
挥泪斩首:
街亭失守后,诸葛亮为了严肃军法,挥泪将马谡斩首,并亲自祭奠,表现出对马谡的深深惋惜。
故事影响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感叹的典故。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诸葛亮对军法的严肃态度,也展示了他在用人上的失误和悔恨。同时,这个故事也衍生出许多戏曲、文学作品,如京剧中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连环画《斩马谡》等,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