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借助拼音认读本课4个生字“诗、煮、豆、何”,认识部首“四点底”。
- 了解《七步诗》的由来,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
- 能通过朗读和背诵掌握这首古诗的内容。
教学重点:
- 借助拼音认读本课4个生字“诗、煮、豆、何”,认识部首“四点底”。
- 通过朗读《出塞》,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爱国情怀。
教具学具:
- 长录音机
- 观看视频(如果视频资源提供)
- 生字卡片
- 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成语引入——曹植的才高八斗
- 导入活动:
- 小组内讨论:“才高八斗”是什么意思?
-
比拟曹植的才高八斗,想一想当时的情景,曹植为什么会不听曹丕的话?
-
讲解生字“诗”并读古诗:
- 教师示范朗读古诗部分,“诗”作引出《七步诗》的概念。
-
学生齐读古诗部分。
-
引导生字认读:
- 小组内交流“煮”、“豆”、“何”的发音和意思,完成以下练习:
- 读“煮”,想象当时的场景;
- 读“豆”,想象豆子的外观;
- 读“何”,想象“何”字在古诗中的位置。
第二部分:古诗诵读——理解诗意
- 导入词:
- 古诗的开头常常包含一些象征性的句子,比如“才高八斗,指名读”。
-
这里指的是曹植,他因为才华出众而被《七步诗》 saved。
-
朗读古诗:
- 展示《出塞》,让学生认真听录音。
-
强调诗句的节奏和押韵,比如“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
引导生字和理解诗意:
- 读“煮”时,想象当时的场景:“煮豆燃萁”,比喻兄弟间的自相残杀。
- 读“何”时,思考曹植为什么要这样做?
-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曹丕听了以后羞愧万分,只能回服命令。”
-
引导朗读并逐句对照:
- 教师示范读“煮”,学生逐句朗读古诗,并与“豆”的形象对应起来。
- 小组内交流“豆”、“何”的含义和对应关系。
第三部分:指导朗读——准确把握字词
- 师徒互动:
- 教师示范读一首古诗,学生跟着读。
- 重点讲解“煮、何”这两个生字的发音和意思。
-
鼓励学生在朗读中记住这些生字的音节。
-
小组交流:
-
学生分成小组,尝试自己朗读整首古诗,互相帮助,纠正错误。
-
指名汇报:
-
每组展示自己朗读的结果,学生提出疑问并回答。
-
整体讲解:
- 教师带领学生完整地朗读《出塞》,强调“煮、何”的含义。
第四部分:自由练习——背诵古诗
- 背诵练习:
-
学生根据黑板上的诗歌,尝试背诵并逐句对照记忆。
-
小组交流:
-
分组背诵古诗,交换角色分享自己的感受。
-
指名汇报:
-
教师提问:“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国情怀?”
-
比赛抢答:
- 提问学生:“你知道‘何’字在古诗中的意思吗?请用动作表示你的答案。”
第五部分:总结与延伸
- 总结知识:
-
教师小结:“出塞”是曹植为了保全性命而创作的一首感天动地的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同情。
-
课外延伸:
- 鼓励学生去搜集更多关于曹植和《七步诗》的历史资料,感受诗人的情怀。
评价与反馈:
- 课堂表现:
- 指出朗读准确,能正确记忆生字并理解古诗内容的学生给予“优秀”评价。
- 小组合作:
- 小组完成得好的给予“积极”评价。
板书设计:
```
教学目标:
1. 借助拼音认读本课4个生字“诗、煮、豆、何”,认识部首“四点底”。
2. 理解《七步诗》的由来,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通过朗读和背诵掌握这首古诗的内容。
2. 认识并记忆生字“煮、何”,理解其在古诗中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曹植的才高八斗引出《七步诗》。
二、古诗诵读:解读诗意,突出“豆”、“何”的对应关系。
三、指导朗读:准确把握字词发音和意思。
四、背诵练习:逐句对照记忆古诗内容。
五、总结与延伸:曹植的爱国情怀和诗歌意义。
```
以上为《王昌龄《出塞》的教学设计,结合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