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难行易的论据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证明:
心理和情感层面
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常常感到无助和不知所措,但一旦开始行动,克服困难的过程会变得更加容易。
通过积极的态度和坚定的决心,人们可以克服内心的恐惧和犹豫,从而更容易应对困难。
经验积累和学习
经验的积累和学习的过程会使人们变得更加熟悉和熟练,从而使难题变得更易解决。
在求知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比实际操作更容易,因为理论是前人通过无数实践获得的。
具体实例
饮食:饮食之事人人都会,但了解其生理原理则需学习,这表明知易行易。
用钱:用钱之行易,但理解其本质和功用则需更多知识,这表明知难行易。
作文:作文之行易,但掌握文法、文理则需更多学习,这表明知难行易。
建屋:施工造屋容易,但设计构图则需高深知识,这表明知难行易。
造船:郑和没有科学知识和机械,却能在短时间内造出大船,这表明行易知难。
科学创造与运用
创造知识比运用知识更难,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经历了无数次实验和失败。
中国科技短板在于创新性不足,关键领域存在短板,这表明知难行易。
古代智慧
《伪古文·尚书·说命》中提到“非知之艰,行之维艰”,但《孟子·尽心》中提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孙中山在《孙文学说》中明确提出“行易知难”。
相对性
知与行之间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有人擅长“知”,有人擅长“行”。
对于一般浅显易懂的“知”而言,的确是“知易行难”,而对于关乎人生与自然规律而言,又的确是“知难行易”。
综上所述,知难行易的论据通过心理和情感层面、经验积累和学习、具体实例、科学创造与运用、古代智慧以及相对性等多个角度和实例得到了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