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后更名易简、巩祚,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改良主义先驱者。以下是其详细资料:
一、基本信息
出生与家庭:出生于浙江仁和(今杭州),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祖父龚禔身为内阁中书,父亲龚丽正曾任江苏按察使。
字号与居住:字璱人,号定盦(或定庵),晚年居住于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
逝世:1841年9月26日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去世,享年49岁。
二、仕途与政治主张
官职经历:曾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职,但多次落第,仕途坎坷。
政治见解:主张革除封建弊政,批判君主专制,提出“更法”“改图”主张,支持林则徐禁烟斗争,并建议加强海防。
社会批判:以《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等作品揭露封建末世危机,提出“贫富不相齐”为社会根本矛盾。
三、文学成就
诗词:以《己亥杂诗》闻名,共315首,多咏怀讽喻,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散文: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涉及经史、哲学等领域。
文学主张:提出“尊情”说,主张诗与人为一,反对脱离实际的汉学。
四、思想影响
经世致用:与林则徐、魏源等人共同倡导经世致用思想,为康有为等维新派奠定基础。
史学与哲学:提出“尊史”主张,系统研究西北历史地理;在哲学上融合佛教天台宗观点,提出“人性无善无不善”。
五、其他争议点
私人生活:与顾太清(奕绘侧福晋)的恋情被《孽海花》记载,但真实性存疑。
龚自珍以深邃的思想、激昂的诗文和改革精神,成为清代中后期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其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