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先要会疑”是宋代程颐提出的重要学术观点,其核心含义是通过怀疑精神推动学问的探索与创新。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一、怀疑是学问的起点
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学术研究需从对既有知识的质疑开始,通过怀疑发现传统观点或权威论述中的漏洞或矛盾,从而避免盲目接受。例如,若不怀疑《大学》成书时间等基本事实,便无法进一步探讨其思想内涵。
主动探索的驱动力
怀疑能激发求知欲,促使学者主动寻求证据、验证假设,是科学发现和理论创新的重要动力。
二、怀疑与学习的辩证关系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
仅对表面现象或未经验证的信息产生疑问,却不去深入探究其本质,这种怀疑是空洞的。真正的学问需要通过“学则须疑”,即通过系统学习、实证研究来形成有根据的怀疑。
“学则须疑”的实践意义
学习过程中必须保持批判性思维,对已知结论提出合理质疑,并通过验证形成新的认知。例如,朱熹质疑《大学》成书时间,体现了通过学习深化怀疑的过程。
三、历史与哲学的延伸
张载的补充: 北宋张载提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强调学习需建立在对可疑点的分析基础,与程颐的观点形成呼应。 西方哲学的呼应
总结:程颐的这句话倡导学术研究需以怀疑为起点,通过系统学习与实证分析形成独立判断,既避免迷信权威,又为创新奠定基础。这种思想对后世学术发展具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