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任何事都要遵循客观规律。
2. 规律既然是客观存在着的,那么,人们就无法任意改变它,只能认识了它之后,很好地掌握住它,才能做好一切要故的事情,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3. 假的虚的即使掩盖一时,经过实践,总是会被揭露出来的。
4. 只要是一个有良心、不存心骗人的人,他总会在不同程度上正视客观实际的,他的学说总会有合理成分的。
5. 治理国家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干扰规律的正常运行;做事情要能够解决问题,不用制造麻烦;吃东西要寡淡,不要刻意追求刺激的味道。
6. (1) 客观事物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
7. 犯了错误,要多从主观上找原因,不要总是强调客观。
8. 工作应踏踏实实,尊重客观规律,不能搞冒进。
9. 培养教育儿童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干拔苗助长的蠢事。
10. 我们要客观地分析一下眼前的形势,不能只凭主观想象。
11. 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客观规律。
12. 我们必须坚持客观规律办事。
13. 客观的、普遍的,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要求我们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14.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5. 世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6. 这要求我们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
17.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8.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于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阻碍事物的发展。这要求我们更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19. 规律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规律有不可抗性,违反规律会受到惩罚)。这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20. 实践和认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以及唯一的检验标准。这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性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1.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促进作用,错误的则阻碍人们的实践。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2.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3. 联系的普遍性: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联系,联系是普遍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24.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毫无能力,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5. 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是具体的,是有条件的)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6. 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有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来推动整体的发展。
27. 系统优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有序性,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