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进祠堂,是第一进的五开间轿马大厅;第二进为主大厅,厅中供奉福、禄、寿三星,两旁两座八尺高的云南大理石屏风,白云苍松,远山隐隐,宛如两幅写意名画;第三进为“亨堂”,即栗主奉安之处,供奉杜氏列家列宗的牌位,楹柱食屏,都是雕龙刻风,墙砖彩绘,皆是戏文故事,富丽堂皇,神思逸远。
昔者,宗族立祠,以祀祖先,其尊贵之仪,非比寻常。今者,祖牌将入祠堂,实为大事,众人皆肃然以待。乃择吉日,设祭坛,陈供品,香烟缭绕,声乐齐鸣,以表敬意。锣鼓阵阵,唢呐声声,礼炮齐鸣,庄严神圣。是时,宗族长者率众弟子,将祖牌恭敬地捧入祠堂,置于神龛之上。此牌,光华夺目,刻祖宗之名,历历在目,昭示后世。诵读祭文,追思先人之德,感念先人之恩。
走上九级台阶,迎面看到的是一个子母阙,下面雕刻着一对朱雀,代表方位和吉祥。走进医圣祠,看见的是一个长3;有的背着药筐准备上山采药;有的则是慈祥地站在那里,可能是在不厌其烦地回答老百姓提出的问题吧。走过照壁就可以看到一座表情庄重!石像的两边有两条长廊,长廊的花岗石上刻着许多医学知识,还有十大名医的塑像:他们有的和张仲景一样苦思,深想苦思的张仲景石像。总之是形态各异。
两棵银杏树像两位安详的老人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沿着铺满青苔的石板路一直往前走,一座建筑便显露出来,史可法的漆像就置在中央。他在太师椅上正襟危坐,微微颔首,一撮胡须好像被那西风吹散,令人想起那战马嘶叫,震鼓雷鸣的沙场上,史可法指挥着军队,手持长剑,上马搏杀,浴血奋战!祠堂的墙柱上,铭刻着“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的爱国名句,这是世人对他的敬仰和怀念。四周的玻璃展馆更置有史公的遗物和遗墨,这何以不能表达史可法誓与扬州共存亡的决心!这是何等的壮烈!我们走上前来,字字都渗透着史可法的血泪,行行皆寄托着史公的生离死别之情。让我们不由得想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诗篇……祠堂后,便是史公的奠墓。墓碑上的字已是不清晰了,不是被杂草遮盖,就是被青苔爬满,但还可以看清“以史公”下面葬的并不是他生前弥留之际的衣冠,而是他那种大义凛然的精神。梅花岭前,曾溅过血泪,祠堂内外,曾涌现刀光剑影。
三苏祠的堂廊之间、亭殿之间,隔不多远就有一道装饰精美的间墙。
法云寺在山岚深浓的山顶上,气魄恢宏的庙宇盖得古色古香,庄严肃穆。
远眺五祖寺,它高踞于险峻突起的孤峰之上,与庐山隔江对峙,近看五祖寺犹如一只展翅的凤凰。
这座古老的寺庙掩映在几棵苍劲的银杏树下。进人草堂,只见游人寥寥,一派幽静、肃穆气氛:古木参天,松柏森森,秀竹郁郁,芳草青青。
祖祠倚山而立,如同巍峨的丰碑,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辉煌。
祖祠内的香火氤氲,永远怀念着先祖的崇高品质和贡献。
祠堂中的古木栋梁,凝聚了岁月的痕迹和传统家风的精髓。
祖祠里的拜神仪式,透露着对祖先的无尽敬意和纳福心愿。
祈福的钟鼓声,回荡在祠堂内外,唤起对家族传统的敬仰之情。
宏伟的祖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