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解酸化池和厌氧池在污水处理中虽然都属于厌氧处理工艺,但它们在功能、运行条件和处理目标上存在显著差异:
处理目标
水解酸化池:主要目标是提高废水的生物降解性,将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如氨基酸、脂肪酸、单糖等),为后续的好氧处理创造有利条件。
厌氧池:主要目标是彻底降解有机物,产生甲烷和二氧化碳,实现高效的COD降解。厌氧池常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并具有去除污水中磷的功能。
微生物群落
水解酸化池:微生物主要包括水解菌和产酸菌,这些微生物将大分子有机物水解为小分子,并在酸化菌的作用下转化成挥发性脂肪酸。
厌氧池:微生物群落更为复杂,包括水解菌、产酸菌和产甲烷菌。厌氧池中的微生物在缺氧条件下将水解酸化的产物和挥发性脂肪酸转化成能源储存物质(如甲烷和二氧化碳)。
运行条件
水解酸化池:运行条件相对宽松,对温度和pH值的要求不高,通常在常温下运行,pH值维持在5.5-6.5。
厌氧池:运行条件更为严格,需要控制在一定的温度(如中温35℃左右或高温55℃左右)和pH值(6.8-7.2)范围内。
应用范围
水解酸化池:通常作为预处理单元,用于提高废水的生物降解性,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废水处理。
厌氧池:更多地应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如食品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等,并具有去除污水中磷的功能。
反应产物
水解酸化池:主要产生醋酸、脂肪酸和氢气等小分子有机物。
厌氧池:主要产生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气体。
总结来说,水解酸化池和厌氧池虽然都属于厌氧处理工艺,但水解酸化池更注重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提高可生化性,而厌氧池则侧重于彻底降解有机物,产生甲烷气体,并适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