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背景资料如下:
一、历史背景
时代背景 该事件发生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曹操统一了北方后,于200年左右击败刘备,后率大军南下攻打孙权,孙权与刘备被迫联合抗曹。
主要人物关系
- 曹操: 北方的霸主,以多疑著称,曾率军击败刘备后继续南征。 - 刘备
- 孙权:吴国君主,与刘备结成孙刘联盟共同对抗曹操。
- 诸葛亮:蜀汉丞相,被刘备派往东吴协助抗曹,展现智谋。
二、事件经过
周瑜的刁难 周瑜为试探诸葛亮的才能,故意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并暗中将材料短缺、工匠懈怠。诸葛亮识破这是陷害,却淡定表示只需三天。
诸葛亮的准备
- 诸葛亮秘密请鲁肃帮忙,准备20只草船,每船30军士,用青布幔子遮盖,船舷绑草把子作为靶子。
- 他选择在大雾弥漫的夜晚行动,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命士兵擂鼓呐喊,伪装成进攻曹军的态势。
借箭成功
当夜,诸葛亮率船驶向曹操营地,曹军因雾气无法识别敌军,只能盲目射箭。草船被箭雨覆盖,诸葛亮率船撤回,最终成功“借”得十万余支箭。
三、历史与文学差异
历史真实性: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情节虽广为流传,但实际历史中并无明确记载。历史上是孙权利用曹操多疑性格,通过其他方式(如让曹操亲自射箭)解决箭矢短缺问题。 文学意义
四、相关成语
“草船借箭”衍生出成语“借刀杀人”“乘虚而入”等,现多用于形容运用智谋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