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案网-收集整理生活中的文案大全

西安文案网-收集整理生活中的文案大全

怀沙赋屈原古诗?

59

《怀沙》是屈原《楚辞》中《九章》的最后一章,也是其绝命诗,作于楚怀王去世后,屈原被流放期间(约前278年)。全诗通过瑰丽的意象和深沉的抒情,展现了诗人对楚国命运的悲怆感慨,以及对自身遭遇的愤懑与坚守。

一、原文与注释

原文节选

```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

注释

“孟夏”: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孟夏即农历五月,此时草长莺飞,生机盎然,但诗人却因忧国忧民而感伤。

其他关键句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比喻坚守高洁品质却无人理解;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批判世道污浊,人心险恶;

“重华不可遌兮,孰知余之从容”:表达对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

二、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屈原被流放期间,楚国政治腐败,奸佞当道,诗人虽遭排挤,仍心系国家。因谗言被流放至汉北,最终在公元前278年投汨罗江自尽。《怀沙》既是其个人悲剧的写照,也隐含对楚国命运的哀思。

三、艺术特色

意象选择:

以“江水”“草木”“凤凰”等意象营造荒凉、幽邃的意境,烘托悲怆氛围;

抒情风格:

兼具个人遭遇的悲愤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情感深沉且悲壮;

语言特色:

句式参差,用典丰富(如“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化用《楚辞》典故),兼具文学性与象征意义。

四、历史地位

《怀沙》作为屈原晚年的代表作,与《离骚》《九歌》并称“楚辞三宝”,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王克本等后世文人对此诗评价极高,如王克本在《闲读偶书》中称“读《怀沙》如饮醇酒,令人沉醉”,足见其艺术魅力。

附:后世评价

清代赵翼《屈原集校注》称屈原“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怀沙》正是其将个体生命体验升华为人类普遍精神的代表作,体现了“楚辞”以个体生命体验折射时代精神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