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条件可以总结为 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两大类。
外部条件
家庭教养方式:
民主、信任、容忍的教养方式有助于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而过分严格或放任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不良行为。
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形成有重要影响,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促进积极态度的形成。
同伴群体:
同伴群体的影响不容忽视,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群体规范会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
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
当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会产生心理紧张,进而产生改变态度的动力。
态度定势:
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面临的人或事可能具有某种内心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会影响个体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和评价。
道德认知:
个体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及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
其他影响因素
智力水平:个体的智力水平会影响其理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影响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受教育程度:教育程度越高,个体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越深入,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逐渐增强,这也会影响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总结
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条件可以总结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部条件如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同伴群体等通过影响个体的内部条件,如认知失调、态度定势和道德认知,进而影响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同时,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等因素也会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