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家措施,综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一、制度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例如,制定更严格的环保标准,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二、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经济结构转型
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鼓励企业采用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降低化石能源依赖。例如,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制定分阶段碳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机制,推动工业、建筑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
三、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重大生态工程与修复
实施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例如,推进长江十年禁渔、荒漠化综合治理、湿地恢复等。
生态红线与补偿机制
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等三条控制线划定,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确保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完整性。
四、污染防治与资源节约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例如,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升至87.5%,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升至84.9%。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推广节水行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降低能耗物耗。
五、政策与技术支撑
财税金融政策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加大清洁能源、污染治理技术研发投入,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专业人才。
六、国际参与与责任担当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上措施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升级和全民参与,形成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