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为“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其含义和背景可归纳如下:
一、字面含义
“始作俑者”:
指最早制作陶俑的人,陶俑是古代殉葬用的陪葬品,用人形陶俑代替活人殉葬是商朝的陋习,周朝后逐渐被废止。
“其无后乎”:
在古汉语中,“无后”指没有后代。孔子用反问句式表达强烈谴责,暗含“断子绝孙”的严重后果。
二、深层含义与背景
反对暴政与滥用权力 孔子通过这句话批评商朝开始用俑殉葬的暴政行为,认为这种行为严重不尊重生命,甚至导致“断子绝孙”的惨烈后果。他以此警示统治者应推行仁政,体恤民生。
对文化传承的担忧
孔子不仅谴责具体行为,更担忧此类恶劣风气的延续。他担心,如果连最基本的伦理规范(如尊重生命)被打破,后续之人会效仿,导致社会道德崩溃。
三、历史与文化的演变
成语的引申: 后世将“始作俑者”泛化为“恶劣风气的创始者”,如“学术造假”“环保破坏”等领域的先行者。 争议性解读
四、相关争议
秦献公时期开始大规模使用陶俑殉葬,但孔子仍发出此批评,说明其关注点在于制度层面的反思,而非针对具体个案。
综上,这句话既是孔子对具体暴政的谴责,也是对文化传承责任的呼唤,体现了其“仁政”思想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