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人生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青年成名与政治革新阶段(793-805年)
早年经历
刘禹锡出生于书香门第,19岁游学长安,21岁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同年登博学鸿词科,24岁任太子校书,仕途初露锋芒。
参与革新
元和九年(793年),他参与王叔文的永贞革新,任监察御史,与柳宗元等结成政治集团推行改革,但因触犯权贵利益失败。
二、长期贬谪阶段(805-826年)
革新失败后的挫折
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开启长达19年的贬谪生涯。期间先后被贬为远州司马、播州刺史、连州刺史等职,历经“八司马事件”。
精神与创作
被贬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寓言诗(如《捕蛇者说》)和山水诗(如《陋室铭》),表达对权贵的愤懑与自我坚守。
三、重返朝野与晚年闲适阶段(826-842年)
短暂回京与复出
元和九年(826年)冬,刘禹锡奉召回京,任东都尚书、太子宾客等职,次年改任礼部郎中。但因诗作《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触怒新贵,再次被贬为连州刺史。
晚年境遇
晚年刘禹锡逐渐淡出政治舞台,专注于文学创作与友情交流,代表作包括《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等,风格转向含蓄深邃。
四、总结
刘禹锡一生以政治革新为起点,历经挫折与磨难,最终在文学领域留下不朽遗产。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豁达情怀,成为后世文人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