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中秋月》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中秋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以下是这首词的原文和详细解释:
原文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解释
暮云收尽溢清寒
暮云收尽:夜幕降临,云气逐渐消散。
溢清寒:天地间充满了寒气,这里的“溢”字形象地描绘了寒气的弥漫和流动。
银汉无声转玉盘
银汉:即银河,这里用来形容夜空中壮丽的星河。
无声转玉盘:银河无声地流淌,皎洁的月亮(玉盘)缓缓升起,宛如一个巨大的玉盘悬挂在天际。
此生此夜不长好
此生此夜:指当前的中秋之夜。
不长好:意味着这样的美景和时光并不长久,暗示着人生中的美好时刻总是短暂的。
明月明年何处看
明月:指中秋的圆月。
明年何处看:诗人推想明年的中秋,自己又会在何处观赏这轮明月,表达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感慨和对离别的哀伤。
总结
苏轼的《中秋月》通过对中秋夜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短暂易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无奈。词中“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两句,既展现了诗人对当前美景的珍惜,又寄寓了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和对兄弟情谊的怀念。整首词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建议读者在欣赏这首词时,可以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情感和哲理。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