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net 18和Sonnet 75都是英语诗歌中的经典作品,分别由威廉·莎士比亚和埃德蒙·斯宾塞创作,它们在形式、韵式和内容上都有显著的不同。
形式和韵式
Sonnet 75:
形式:斯宾塞体,通常由14行组成,分为三节,每节四行,加上两行对句。
韵式:abab bcbc cdcd ee,采用十抑格音部。
Sonnet 18:
形式:莎士比亚体或伊丽莎白体,通常由14行组成,分为三节,每节四行,加上两行对句。
韵式:ABAB CDCD EFEF GG,采用五音步抑扬格。
结构和韵律
Sonnet 75:
前八行采用连锁韵(interlocking rhyme),即b韵,使得两个四行紧密连结在一起,增强了全诗的整体感和紧凑性。
第九行是亚历山大诗行(Alexandra),通常是全诗的重点或前八行的总结和概括,以警句形式出现,使结尾更有力量。
第八和九行是双韵,将最后一行与前八行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末段采用“英雄偶体”(heroic couplet)句式,均衡、整齐、准确、简洁、考究。
Sonnet 18:
每行有十个抑扬格音节,形成了四四四二体,不同于传统的四四三三体。
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层层推进,波澜起伏,表达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过程。
主题和内容
Sonnet 75:
主题较为严肃,探讨了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以及爱情和友谊的永恒。
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历史人物的引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永恒价值的追求。
Sonnet 18:
主题较为多样,但通常围绕爱情、美和时间的流逝。
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爱情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永恒爱情的向往。
总结
Sonnet 18和Sonnet 75在形式和韵式上有明显的不同,前者采用莎士比亚体的五音步抑扬格,后者采用斯宾塞体的十抑格音部。在结构和韵律上,Sonnet 75通过连锁韵和亚历山大诗行增强了整体感和紧凑性,而Sonnet 18则通过四四四二体和“先抑后扬”的手法展现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在主题和内容上,两者都探讨了生命、爱情和时间的流逝,但表达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