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写作背景与徐志摩的人生经历、思想转变及康桥经历密切相关,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时间与地点
时间:1928年11月6日,徐志摩在从英国马赛乘船归国的途中,途经康桥时触景生情,写下此诗。
地点:康桥即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于1920-1922年在此游学,康河、草坪、行云等景致成为他诗歌的重要意象。
二、康桥经历与精神觉醒
康桥时期的影响
- 1920-1922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游学期间,受西方教育及浪漫主义诗人影响,逐渐对文学和诗歌产生浓厚兴趣。康河的自然美景(如草坪、行云、康河泛舟)成为他灵感的源泉,开启了他的诗意人生。
- 他在康桥时期形成了资产阶级人生观和文艺观,将康桥视为“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恋之乡”,并在此孕育了早期文学创作理念。
理想主义与信仰的觉醒
- 康河之水象征着自由与美,徐志摩称“康桥教我睁眼”“拔动求知欲”“孕育自我意识”,正是这段经历让他从科学理性转向文学艺术领域。
三、理想破灭与情感转变
回国后的心境
1928年回国时,中国正值军阀混战、帝国主义侵略的动荡时期,徐志摩目睹理想主义破灭,陷入“怀疑的颓废”。
情感差异
与1922年离别时纯真依恋不同,第三次离别时他以“缠绵凄婉”的笔触表达对康桥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好回忆的追思,也隐含对理想破灭的无奈与哀伤。
总结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人生转折点上的心灵写照,既包含对康桥自然美景的眷恋,更折射出他对理想主义消逝的深刻反思。诗中“轻轻的我走了”等句,成为现代汉语的经典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