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不耻下问”出自 《论语·公冶长》,原文是:“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个成语典故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孔圉(孔文子)勤奋好学,谦虚好学,不耻下问,向地位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因此被赐封为“文公”的称号。孔子的学生子贡对此表示不解,孔子解释说,孔圉之所以被称为“文”,是因为他不仅聪明好学,而且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这正是“不耻下问”的精神所在。
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真诚地向别人提问请教,不论对方的社会地位或学问高低。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