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创作《活着》的过程是漫长而充满挑战的,以下是他创作《活着》的详细过程:
灵感的来源
太平间往事:余华在太平间看到死者的身体时,产生了写《活着》的灵感。
投稿退稿5年:余华曾投稿多次被退稿,这促使他反思并决定写一部关于活着的小说。
《老黑奴》歌曲:一首名为《老黑奴》的歌曲也启发了他,让他意识到活着的本质。
创作的开始
1992年春节后:余华和妻子住在北京一个狭小的平房里,开始了《活着》的创作。他在这个环境中完成了解放前的部分。
名字的灵感:余华在中午午睡后突然想到了“活着”这个名字,并觉得从这个名字入手可以展开小说。
创作过程
不断尝试:余华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尝试,寻找写作的“开关”。他相信写作就像打开水龙头,需要不断尝试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跟随福贵的命运:余华在写作时并没有预先设计好福贵的命运,而是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渐展开。
资料的收集:为了使小说更加真实,余华曾去北京琉璃厂的一家中国书店购买并阅读了大量书籍,甚至从中医书中摘抄了关于腐肉的描述。
创作的挑战
写作的停滞:1998年,余华在写了20多万字后感到往下写越来越困难,于是停下来。直到《兄弟》和《第七天》出版后,他重新拾起笔来继续写,最终在2020年疫情结束时完成了《文城》。
修改和完善:余华在创作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小说,确保故事的连贯性和深度。
作品的完成
2020年:余华在疫情结束后完成了《文城》的最后一部分,这也标志着《活着》的正式完成。
余华通过不断的尝试和灵感来源,最终完成了这部感人至深的《活着》。他的创作过程充满了挑战,但也正是这些挑战使得《活着》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