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四篇《里仁》的原文和译文如下:
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孔子说:“居住在民风淳厚的地方,是最理想的。一个人选择住处而错过了民风淳厚的地方,怎么算得上明智呢?”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不行仁的人,没有办法持久处在困境中,也没有办法长期处在顺境中。行仁者是自然而然,走在人生正途上,明智者则是了解人生正途的重要,而作此选择。”(或:孔子说:“一个不行仁的人,不能够长久处于贫困的地位,因为他不知道仁的重要;同理,一个不行仁的人,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富贵的地位。一个有仁德的人能以仁心待人接物,使他人获得安宁;一个有智慧的人,知道行仁对自己有利,对他人也有利。”)
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子说:“只有行仁者能够做到喜爱好人,厌恶坏人。”(或:“唯有仁厚有智慧的人,能够知道哪些是值得喜欢的人,哪些是值得憎恶的人。”)
原文: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只要立志行仁,就不会做坏事了。”(又:“一个立志于行仁的人,没有所憎恶的人,也没有所憎恶的事。”)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有与尊贵,是每一个人都想要的;如果不依正当途径,加于君子身上,他是不会接受的。贫穷与卑微,是每一个人都讨厌的;如果不依正当途径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原文: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死去以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原则,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原文: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文: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原文:
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