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气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 zhì qì,指孩童的气质、神态或行为中表现出的天真、幼稚特征,属于中性词。其含义和用法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概念 稚气主要描述儿童或未成熟个体所具有的天真烂漫、未经世事的特质,如表情、动作或思维方式带有孩童的纯真感。
表现形式
包括未脱的孩子气、行为举止的天真、对事物认知的单纯等,例如:
- "笑笑的脸上有一双带着稚气的、被长长的睫毛装饰起来的美丽眼睛"
- "他的行为显得有些稚气,不够成熟"
二、出处与用法
古典文献依据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陆龟蒙的《怪松图赞》:"虽稚气初折,而正性不辱"。后又在《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等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如谢瑞卿因"一时稚气"而欣然接受挑战。
现代应用场景
既可用于形容儿童,也可用于描述成年人因经验不足而表现出的天真,例如:
- "孩子们参加活动时稚气未脱"
- "他虽已成年,但说话办事仍显稚气"。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幼稚、稚嫩、童真、天真 反义词
四、补充说明
稚气带有中性色彩,既不褒义也不贬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谢瑞卿的"稚气"虽被他人调侃,但也隐含对其率真性格的认可。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