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出自明代方孝孺的《逊志斋集》。该句完整表述为:“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敬畏之心对于个人品德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具体解析:
“善怕”的内涵 这里的“怕”并非指胆小怯懦,而是对法规纪律、道德准则的敬畏。这种敬畏能让人保持言行谨慎,避免因冲动或无知而犯下严重错误。
“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的意义
- 身有所正: 指行为端正,符合道德和规范; - 言有所规
- 行有所止:行为克制,不越界。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一种自我约束机制,使人在面对诱惑或压力时仍能坚守底线。
“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的辩证思维 即使偶尔出现偏差,也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会导致灾难性后果。这种观点既承认人非圣贤,又强调自律的重要性。
现代应用:
廉政建设:
党员干部需对权力保持敬畏,严守党纪国法,避免因权力滥用而违法;
个人修养:在无人监督时仍能自律,是“慎独”品格的体现;
决策智慧:既要有“不畏强敌”的勇气,也要有“知敬畏”的智慧,如谷文昌拒绝以权谋私。
通过对方孝孺这句话的解读,可见其强调的敬畏精神既是个人品德的根基,也是社会秩序的润滑剂。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