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的来历和故事幼儿
一、来历
八月十五,即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中秋节始于唐朝,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期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名字来源于农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八月十五正处于秋季中期,因此得名“中秋”。
二、故事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是中秋节最为人们熟知的故事之一。传说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后,得到了一包长生不老药。嫦娥为了保护这药不被奸诈的徒弟蓬蒙偷走,吞下了药,身体变得轻飘飘地飘到了月亮上,最终住在广寒宫。后羿非常想念嫦娥,每年八月十五都会在院子里摆上嫦娥最爱吃的东西,盼望她能回来团圆。
后羿射日
另一个与中秋节相关的故事是后羿射日。远古时期,天空中有十个太阳,后羿用神箭射下了九个,只留下一个为人类提供光和热。后羿因此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吴刚伐桂
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吴刚伐桂。传说吴刚因为犯了错误,被天帝惩罚到月宫伐桂树。但桂树会在砍倒后立刻复原,所以他不得不永远砍伐下去。
玉兔捣药
在月宫中,还有一只玉兔陪伴着嫦娥。玉兔原本是人间的一个兔子,因为偷吃了仙药而飞到了月亮上,成为了嫦娥的捣药伙伴。
三、幼儿教育意义
中秋节的故事不仅富有传奇色彩,还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家庭团圆: 嫦娥奔月的故事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提醒孩子们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光。 善良与正义
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些神话故事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联想。
通过讲述这些故事,不仅可以让孩子了解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