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代于谦《石灰吟》
原文: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赏析:通过石灰石经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仍保持清白的特性,喻示自己即使粉身碎骨也要坚守清廉操守,成为明代文人士大夫的象征。
二、元代王冕《墨梅》
原文: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赏析:以梅花自比,拒绝世俗艳羡,只愿以清气传世,体现文人隐士的高洁品格。
三、宋代包拯《书端州郡斋壁》
原文: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赏析:强调清心寡欲、刚正不阿为为政根本,以“精钢不作钩”比喻坚守原则,被后世视为廉政教育的典范。
四、其他相关作品
张伯行《却赠檄文》 “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以简洁语言揭露贪腐危害,倡导廉洁奉公。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冰壶喻指清廉,表达被贬后仍坚守操守的信念。
苏轼《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通过秋菊意象,赞颂在逆境中保持高洁品质。
五、补充说明
《卜算子·咏梅》(陆游)虽以梅花喻坚贞,但更多表达孤高品格,与廉政关联较弱。
孟郊《上达奚舍人》:
通过公私分明的事例,体现为官清廉的自我要求。
以上作品通过自然意象与人格化表达,共同构建了古代清廉文化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