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第一到第八识”是佛陀在《瑜伽论》中提出的八种意识层次结构,具体含义如下:
一、第一至第五识(五感识)
眼识:
通过眼睛根对色尘产生视觉认知;
耳识:
通过耳朵根对声尘产生听觉认知;
鼻识:
通过鼻子根对香尘产生嗅觉认知;
舌识:
通过舌头根对味尘产生味觉认知;
身识:
通过身体根对触尘产生触觉认知。
功能:五感识是对外界事物的直接感知能力,属于 初阶意识,具有 无明特性,即对事物本质的迷惑。
二、第六识(意识)
功能:意识是第六根(意根)对法尘(抽象法相)产生的思辨能力,具有 明辨功能,但易产生 分别心(如分别善恶、自我)。
三、第七识(末那识)
功能:末那识是第八识的前身,指 藏识(阿赖耶识),具有以下特点:
根本性:
是众生的根本意识,含藏万有之种子;
执持性:
执持业力与阿赖耶识的种子,使众生轮回不息;
分类:
旧译为“阿陀那识”(无没识),新译为“末那识”,强调其“污染意”(对法尘的执着)。
四、第八识(阿赖耶识)
功能:阿赖耶识是第八识的完整表述,具有以下特性:
根本性:
是宇宙万有的根本藏识,含藏所有法种子;
稳定性:
虽在生死轮回中不变,却能含藏法性,使众生不迷失;
作用:
既是众生的根本,也是修行者修持的归宿。
补充说明
修行目标:佛教认为,超越前七识的执持是修行的关键,最终要证悟阿赖耶识的清净本性;
学术争议:对第七识的命名存在“阿陀那识”与“末那识”两种译法,但核心指同一概念。
以上内容综合了《瑜伽论》及后世佛教典籍的阐释,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