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案网-收集整理生活中的文案大全

西安文案网-收集整理生活中的文案大全

燕歇行赏析?

59

《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以下从多个角度对其赏析:

一、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28年),高适受征讨契丹将领张守珪失败之鉴,有感而发,以乐府旧题创作,旨在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的军事弊端。

二、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

诗中通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句,形成战场惨烈与营帐享乐的鲜明对比,深刻批判将领的荒淫与士兵的悲惨境遇。

另如“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与“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的时空对比,强化了边塞的荒凉与战争的残酷。

律诗典范

作为七言歌行,高适在此诗中律句运用成熟,如“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的对仗工整,气势恢宏。

三、主题思想

军事反思

通过张守珪的失败案例,反思将领责任与士兵生存问题,提出“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的警世之言。

家国情怀

既有对边疆战事的悲壮描绘(如“战士军前半死生”),也有对英雄(如李将军)的追思,体现了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联。

四、结构布局

全诗分四段:

出师:

描绘军队浩荡出征的雄伟场面(“摐金伐鼓下榆关”);

战败:展现战败后的荒凉与士兵困境(“大漠穷秋塞草腓”);

被围:通过“单于猎火照狼山”暗示被围危机;

结局:以“相看白刃血纷纷”和“死节从来岂顾勋”收束,悲壮中透出刚毅。

五、历史地位

边塞诗发展:开创性以乐府诗形式写边塞题材,被视作盛唐边塞诗的压轴之作;

文学影响:对后世的边塞诗创作(如岑参、高适同代人)及抒情诗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综上,《燕歌行》以雄浑的气势、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唐代诗歌的瑰宝,兼具军事史诗与人文关怀的双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