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梁刺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励志典故,包含两个主人公的刻苦求学故事,现分述如下:
一、孙敬悬梁(东汉)
孙敬家贫,常因疲倦打瞌睡影响学习。为克服困倦,他发明“悬梁法”:用绳子将头发绑于房梁,头低时绳索牵扯头皮产生疼痛,从而瞬间清醒继续读书。此法虽简单却极为有效,使他成为东汉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
二、苏秦刺股(战国)
苏秦出身贫寒,游说诸侯多年未获重用,常受家人冷遇。一次穷困潦倒时,他尝试用冷水冲头提神,但效果不佳。于是,他决定以极端方式激励自己:深夜读书困倦时,用锥子刺大腿,剧痛让他清醒后继续钻研。经过多年努力,苏秦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推行“合纵”策略,使秦国短期内无法东进。
三、典故寓意
这两个故事共同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勤奋学习的崇尚。孙敬与苏秦虽境遇不同,但都通过自我约束和极端方法突破困境,成为历史典范。后人用“悬梁刺股”比喻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精神。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