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源不断”是一个汉语成语,其特点可归纳如下:
一、结构特点
偏正式结构 该成语以中心语为核心,前半部分“源源”为修饰语,形成“偏正式”结构。例如“源源不断”中,“源源”形容“不断”的状态。
叠音词开头
前两个字“源源”为叠音词,符合AABC结构(如“闷闷不乐”“依依不舍”)。
二、语义特点
核心含义
形容事物连续不断、连绵不绝,如“流水不断”“人潮涌动”等。
使用范围
- 多用于事物: 如“资源源源不断”“物资供应源源不断”; - 少用于人
三、语法功能
作定语/状语:
- 作定语:如“源源不断的物资”;
- 作状语:如“河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大海”。
出处与典故 出自《孟子·万章上》:“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原指希望频繁见到某物而使其持续出现。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滔滔不竭、源源不绝、连绵不断、络绎不绝;
反义词:一刀两断、断断续续。
五、例句扩展
自然现象:雨后春笋源源不断地涌现;
社会现象:爱心如潮水源源不断地涌向灾区。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源源不断”通过叠音词强化了语言的节奏感,同时其偏正式结构和明确的语义指向,使其成为描述持续状态的经典成语。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