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贯穿其一生,不同阶段呈现出鲜明的风格变化,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一、早期(30-40岁:政治讽喻诗奠基期)
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早期作品受安史之乱影响,以现实主义笔触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代表作包括《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讽谕诗核心地位
该阶段讽谕诗占据主导,通过叙事揭露社会弊端,如《观刈麦》展现农民疾苦,《卖炭翁》批判官僚腐败,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
语言与风格
语言平易浅切,注重铺陈叙事,形成“铺陈体”风格,代表作有《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等。
二、中期(40-50岁:风格成熟期)
艺术创新与题材拓展
诗风转向沉郁顿挫,题材涵盖政治、社会、自然等多领域。代表作包括《长恨歌》《琵琶行》《大林寺桃花》等,叙事与抒情结合,艺术表现力显著提升。
情感表达的深化
早期多关注社会底层,后期则融入个人情感体验,如《琵琶行》中既有对琵琶女的同情,也隐含对自身境遇的感伤。
语言特色
继续保持通俗性,但更注重音韵与节奏,形成“平易近人”的艺术风格。
三、晚期(50年后:消极避世与思想融合期)
思想转变
官场挫折后,白居易转向道家与佛家思想,追求“独善其身”。被贬江州期间创作《琵琶行》《与元九书》,但仍保持对现实的关注。
风格趋于平淡
诗歌语言更简洁明快,叙事节奏放缓,情感表达内敛。代表作如《问刘十九》《买花》等,充满生活气息。
主题多元化
除社会批判外,更多关注个体生命体验,如《井底引银瓶》《母别子》等宫怨诗,反映女性命运。
总结
白居易的诗歌发展历程体现了从“文章合为时而著”到“独善其身”的心路变化。早期以激昂的讽喻诗开创现实主义传统,中期通过叙事诗提升艺术境界,晚期则在思想融合中追求平淡自然。其作品兼具社会批判与人文关怀,对唐代及后世文学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