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愤激昂”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ēi fèn jīng áng,指悲痛与愤怒交织的情绪状态,常因遭受不公或重大挫折而引发。具体解析如下:
核心含义 该词由“悲愤”与“激昂”两部分组成:
- 悲愤:
指因遭遇不幸或看到不公而产生的悲痛与愤怒交织的情绪;
- 激昂:表示情绪激动昂扬,常带有激昂的斗志或行动力。
出处与例句 -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蔡文姬因感伤乱离而作诗;
- 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引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体现悲愤;
- 清代陈维崧词作《念奴娇·纬云弟三十作此词因和其韵同半雪赋》中也有相关表达。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 悲愤填膺、悲愤交加、悲恨交加; - 反义词
情感表达
该词常用于描述因社会不公、国家兴亡等宏大主题引发的情感共鸣,如鲁迅《狂人日记》中“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悲愤’!”。
综上,“悲愤激昂”通过悲痛与愤怒的交织,既表达对个体遭遇的同情,也蕴含对时代问题的深刻反思。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