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一句源自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成语,其完整表述和背景如下:
一、完整表述与出处
完整表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出自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卜居》。全句为:“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核心含义
该句通过“尺”与“寸”的长度对比,比喻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强调在评价事物时需结合具体情境,避免片面看待。
二、补充说明
常见误区
部分资料误将下半句写作“物有所不足”,实际应为“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后者补充了“尺”与“寸”在智慧、计算、神通等方面的局限。
近义表达
该句常与“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等句结合使用,形成更完整的思想体系。
三、应用示例
人际交往: 在团队合作中,应认识到每个人在专业领域和人际沟通上各有优势,需互补而非单纯比较。 自我认知
四、相关文化背景
该句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辩证思维”的特点,强调相对性和平衡观,对后世文学、哲学及日常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