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之已甚,其可再乎”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五年》,原文为:“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字词解析
“一之谓甚” “一”指一次,“之”代指前面提到的错误行为(即晋国两次借道攻打虢国),“甚”表示过分、过度。整句意为“一次已经过分了”。“之”作代词,指代“晋国借道攻虢”这一行为。
“其可再乎”
“其”为反问词,表否定,“可再”指再次犯错,“乎”为语气词。整句意为“怎么可以再犯呢?”。
二、典故背景
春秋时期,晋献公为攻打虢国,先后两次向虞国借道。虞国大夫宫之奇两次劝阻,均以“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警示虞公,但虞公未采纳。最终虢国被攻破,虞国随之灭亡。
三、成语含义与用法
核心寓意
该成语比喻错误或过失只能犯一次,绝不能重蹈覆辙,常用于劝诫他人避免重复错误。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 一之已甚、一错再错 - 反义词
语法功能 该句为谓语,可单独使用,如“他的错误已到一之已甚的地步”,也可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四、相关历史事件
直接导火索:
晋国首次借道攻虢未果,三年后再次要求借道,最终导致虢国灭亡。
历史教训:虞公不听宫之奇劝阻,成为“以身作则”反面教材,被后世列为“亡国之君”典型。
综上,该成语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揭示了历史教训,成为汉语中劝诫后人慎行慎言的经典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