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涉及的核心概念与体系可归纳如下:
一、哲学的界定与历史发展
哲学的起源 中国早期思想包含“经学”“道学”“玄学”“礼学”等概念,19世纪70年代由日本学者西周翻译为“哲学”,强调对人生、世界的根本性思考。
主要流派与思想
- 儒家: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核心思想为“仁”“礼”,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实现“内圣外王”。 - 道家
- 佛学(禅宗):强调“明心见性”,以直指人心为修行目标。
- 墨家:提倡“兼爱”“非攻”,主张平等与和平。
- 法家:以法治国,强调君主权威与制度规范。
二、哲学的核心范畴
仁与礼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认为仁需通过礼的实践实现,礼是道德的外在表现。
中庸之道
儒家主张“执两用中”,既非简单的中间状态,也非偏激极端,强调平衡与和谐。
自然与人文的统一
道家在自然观中蕴含人文关怀,主张人应顺应自然规律同时实现自我超越。
三、哲学的目标与境界
精神境界
中国哲学以提升精神境界为核心,如儒家追求“圣人”的道德完满,道家追求“真人”的与道合一。
入世与出世的统一
儒家在伦理实践中实现超越,道家在自然中寻求解脱,禅宗在红尘中修行。
四、哲学与文化的互动
经学与佛道的交融
汉唐时期,儒学与佛教、道教相互影响,形成禅宗等新哲学体系。
近现代的转型
清末民初以来,中国哲学面临西方思想冲击,尝试融合传统与现代,如新儒家的发展。
五、哲学的实践意义
中国哲学不仅关注理论构建,更强调知行合一,主张通过道德实践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其核心思想至今仍对东亚文化圈产生深远影响。
以上内容综合了《中国哲学简史》等权威著作,涵盖主要流派、核心概念及历史演变,旨在呈现中国哲学的系统性思维与实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