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概述:
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双子星座”,与李白并称。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并非过誉,因为杜甫的诗歌风格多样,情感深沉,尤其是他的诗风以沉郁为主,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这些作品都是杜甫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写的,通过对景物的抒发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一种悲怆、沉思的形象。本课选取了杜甫的三首律诗:《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和《登高》,旨在让学生感受、品味这些诗歌的意境,掌握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
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思路方法:
本课在感受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象和诗意的准确定义。意象指的是具体的、有独立性和动态性的视觉或听觉元素,而诗意则是指诗中蕴含的情感、情感流露的方式以及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或故事等。通过对意象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然而,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感受、品味”,而不是“解读意象”。因此,我应该避免将重点放在如何准确解析意象上,并且调整思路方法,让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主要的解决办法如下:
1. 指导朗读:建议学生课前完成三首诗的背诵任务,以便初步了解诗意,迅速进入诗歌的理解状态。
2. 精读问题:在精读课中需要解决四个核心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以及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的好办法。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为学生提供品赏的情境,引导其进入诗歌的情境。
3. 搭建史料:在教学中,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创作的情境和文化背景。此外,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或文学作品,也能丰富课堂内容,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三维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背诵诗名,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强烈情感;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格律知识; 5.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其沉郁顿挫的风格。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