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地区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有以下主要风俗:
祭祖
时间与仪式:祭祖活动通常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家家户户会提前准备好供品,包括时令水果、糕点、酒水等,摆放在祖先的牌位前或家中特定的祭祀区域,通过焚香、点烛、烧纸钱等方式,向逝去的亲人表达思念之情,并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事业顺利。
供品:供品通常有水果、糕点、酒水等,有的地方还会准备“烧包袱”,即将纸钱、衣物等焚烧给逝去的亲人,以示关怀与怀念。
放河灯
目的:放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特色:在黄河里放灯尤为壮观,有的地方还有在水中放河灯、敲锣打鼓、有求子、求寿者在河中抢头灯的习俗。
烧街衣
时间与物品:人们会在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面塑
活动: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
其他习俗
避邪保安:民间有“3不出”的习俗,即鸭子、扁食(饺子)和糯米制品如粽子、糍粑等不宜外出,寓意压住邪灵,保平安。
祈丰收: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常联系在一起,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称为“布田”。
这些风俗体现了陕西关中地区对祖先的怀念和对亡灵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愿。尽管一些封建迷信活动已销声匿迹,但祭祖、放河灯等习俗仍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