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案网-收集整理生活中的文案大全

西安文案网-收集整理生活中的文案大全

刻苦学习持之以恒的小故事?

59

刻苦学习、持之以恒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几个著名的例子:

陶宗仪的故事

元朝有个叫陶宗仪的人,学习非常刻苦,从不懈怠。他把家里的藏书全都学习了一遍,但参加科举却名落孙山。他意识到自己的学识还有很多欠缺,从此更加用功。陶宗仪在田间劳作时随身带着笔墨,休息的时候也不忘学习。由于买不起纸,他就把学习心得写到宽大厚实的树叶上,然后再平平整整地装进瓦罐里。时间久了,他记录学习心得的瓦罐竟然装满了十多个。别人对他的做法不理解,他就笑着说:“学习就应该这样持之以恒。”若干年后,陶宗仪将他积累的学习心得整理成了《南村辍耕录》,共三十卷,二十多万字,保存了宋元两朝丰富的典章制度、史事杂录、文物科技等内容,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

童第周的故事

童第周1902年出生在浙江宁波,他的父亲是一个教私塾的先生。童第周从小就跟着父亲读私塾,边学习边劳动。父亲常常给他讲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讲学海无涯、一定要持之以恒的道理,还写了“水滴石穿”四个字,挂在童第周的书桌旁,勉励他好好学习。童第周抓住每一分钟、每一秒钟,以顽强的毅力向着科学的顶峰登攀。在私塾里,童第周只学了一些文史方面的知识,这远不能满足他对知识的渴求。因为家境不好,没钱供他上学,所以,尽管童第周十分盼望有一天能走进学校,与同伴们一起学习,可是不行。直到他17岁那年,在哥哥的帮助下,他才进入了宁波师范预科班。这里不用交学费,还管食宿,穷人家的孩子能在这儿上学,是很幸运的。童第周十分高兴,他抓住这个得之不易的机会,刻苦学习,不放过一分一秒。因为以前只是在私塾里学过一点文史知识,没有一点数理方面的基础,所以童第周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但他并不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他要赶上别人。

匡衡的故事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车胤的故事

晋代时,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孙敬的故事

孙敬是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嗜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刻苦学习和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关键。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我们可以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