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通过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精准反映自然节律变化,指导农业生产与生活。以下是24个节气的详细解析:
一、春季(4个节气)
立春 时间:
公历2月3-5日
含义:春季开始,万物复苏,大地解冻,标志着农耕活动启动。
雨水 时间:
公历2月18-20日
含义:冰消雪融,雨量增多,滋润大地,象征生机勃发。
惊蛰 时间:
公历3月5-6日
含义:春雷惊醒冬眠生物,气温回升,春意盎然。
春分 时间:
公历3月20-21日
含义:昼夜平分,阳光明媚,是春季的中分点。
二、夏季(4个节气)
清明 时间:
公历4月4-5日
含义:气温回暖,草木萌动,兼具扫墓祭祖与踏青赏花的习俗。
谷雨 时间:
公历4月19-20日
含义:雨生百谷,为农作物提供关键滋润,象征丰收在望。
立夏 时间:
公历5月5-6日
含义:夏季开始,万物繁茂,标志着农事进入新阶段。
小满 时间:
公历5月21-22日
含义:籽粒饱满未成熟,预示丰收在即。
三、秋季(4个节气)
芒种 时间:
公历6月5-7日
含义:芒草成熟,麦类作物播种,农事活动繁忙。
夏至 时间:
公历6月21-22日
含义:白昼最长,阳光最盛,是夏季极点。
小暑 时间:
公历7月6-8日
含义:气温升高,但未到酷暑,预示炎热天气开始。
大暑 时间:
公历7月22-24日
含义:一年中最热时期,酷暑难耐。
四、冬季(4个节气)
立冬 时间:
公历11月7-8日
含义: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农事转入休眠期。
小雪 时间:
公历12月7-8日
含义:初雪降临,气温下降,为越冬做准备。
大雪 时间:
公历12月21-22日
含义:降雪增多,覆盖大地,预示寒冬严寒。
冬至 时间:
公历12月21-23日
含义: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是冬季极点。
补充说明
中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如雨水、谷雨等),反映降水现象,与节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
节气与公历日期:因黄道划分精确,节气在公历中日期相对固定(如清明约在4月4-5日)。
文化意义:被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